成都市社会用字管理暂行规定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30 16:09:18   浏览:8980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成都市社会用字管理暂行规定

四川省成都市人民政府


成都市社会用字管理暂行规定


(2000年8月11日成都市人民政府以成府发[2000]132号文件发布)



第一条 为加强社会用字管理,促进社会用字规范化、标准化,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成都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单位和个人,必须遵守本规定。

第三条 本规定所称社会用字,是指面向社会公众使用的汉字、汉语拼音、外国文字,其范围包括:

(一)报刊、图书、电子及音像制品等出版物用字;

(二)影视、戏剧屏幕及演出用字;

(三)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体工商户名称用字;

(四)机关公文用字,学校、幼儿园及其他教育机构用字;

(五)文体活动、会议用字;

(六)自然地理实体名称、行政区划名称、居住地名称及其他具有地名意义的名称用字;

(七)商品的名称、商标、包装、说明书和广告、招牌等用字;

(八)其他具有公共性、示意性的社会用字。

第四条 市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人峄本市社会用字工作进行组织协调和督促检查。各区(市)县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负责对本辖区内社会用字工作进行组织协调和督促检查。

教育、工商行政管理、新闻出版、质量技术监督、广播电视、文化、民政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具体负责社会用字的监督管理。

第五条 社会用字必须执行下列标准:

(一)简化字以1986年国务院批准重新发表的《简化字总表》为准;

(二)异体字中的选用字以1955年文化部、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联合发布的《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为准;

(三)印刷用字以1988年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国家新闻出版署联合公布的《现代汉语通用字表》为准;

(四)汉语拼音用字、字母书写以1958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并公布的《汉语拼音方案》为准;拼写和分词连写以1983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联合发布的《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为准;

(五)计量单位的名称用字以1984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在我国统一实行法定计量单位的命令》所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为准;

(六)标点符号和出版物上数字的用法以国家技术监督局1995年12月13日批准的GB/T15834-1995《标点符号用法》、GB/T15835-1995《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为准。

国家对社会用字的标准有新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六条 社会用字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汉字书写规范、工整;

(二)书写行款,横向由左至右,竖写由右至左;

(三)汉语拼音书写准确,并与汉字并用;

(四)公共场所使用外国文字,应与汉字并用,且书写准确,上为汉字,下为外文。

第七条 除本规定第八条所列情况外,社会用字中禁止使用下列不规范字:

(一)已经简化的繁体字;

(二)已经废止的《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中的字;

(三)已经淘汰的异体字、旧体字;

(四)错别字和自造字;

(五)已经更改的旧译计量单位名称用字。

第八条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允许使用或者保留繁体字、异体字:

(一)整理和出版的古代典籍;

(二)文物、古迹以及革命先烈、历史名人的墨迹;

(三)书法艺术作品;

(四)姓氏中的异体字;

(五)老字号企业、涉外企业的牌匾,名人名字题字以及已注册的商标定型用字;

(六)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依法影印、拷贝的境外地区出版的中文报刊、图书、电子及音像制品等出版物;

(七)国家规定允许使用或者保留繁体字、异体字的其他方面的社会用字。

第九条 向境外发行的报刊、图书、电子及音像制品等出版物的社会用字,应当使用规范的简化字;确需使用繁体字版本的,应按国家有关规定,报有关管理部门审查同意。

第十条 社会用字监督管理部门按下列职责分工,具体负责社会用字管理工作:

(一)报刊、图书、电子及音像制品等出版物和影视、戏剧屏幕、演出的用字,分别由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化行政管理部门负责;

(二)从事生产经营或服务业的单位和个体工商户名称以及商品的名称、商标、包装、说明书和广告、招牌等用字,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

(三)计量单位用字,由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负责;

(四)自然地理实体名称、行政区域名称、居住地名称及其他具有地名意义的名称的用字,由民政部门负责;

(五)上述范围以外的用字,由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或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负责。

第十一条 本规定发布前已使用不规范用字的单位和个人,必须在本规定施行之日起六个月内自行改正。在规定期限内确实难以改正的,经市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会同有关部门批准,可暂时在醒目位置上悬挂规范字牌,但用字载体维修或更换时,应一律予以改正。

第十二条 违反本规定第七条,由社会用字监督管理部门依照职责权限责令限期改正,并视情节,给予警告或处以五十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

依照前款规定,对个人在非经营活动中的罚款不得超过二百元,对单位在非经营活动中的罚款不得超过一千元。

法律、法规和规章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十三条 社会用字监督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必须履行职责,严格执法;对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循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四条 当事人对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

第十五条 少数民族文字的使用,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六条 本规定由成都市人民政府法制局负责解释,成都市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负责组织实施。

第十七条 本规定自2001年1月1日起施行。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太原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监督管理办法的通知

山西省太原市人民政府


太原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监督管理办法的通知

并政发〔2008〕3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市直有关部门,有关单位:
《太原市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监督管理办法》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八年一月二十一日

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监督管理办法 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完善分级管理制度,强化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建立有效防范安全生产事故长效机制,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在重点行业和领域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的通知》,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是指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和有关标准规范要求,可能导致生产经营单位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事故的危险因素。
安全生产事故隐患分为一般事故隐患和重大事故隐患。一般事故隐患是指危险性不大、发现后能够尽快整改消除的隐患。重大事故隐患是指危险性较大、发现后一时难以整改、需要列入治理计划或者局部停产治理以及依靠企业自身力量难以完成整改消除的隐患。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全市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报告、整改和责任追究等。
第四条 生产经营单位是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报告、整改的责任主体。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含实际控制人、投资人)是本单位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报告和整改工作的第一责任人。
各级政府主管部门(行业部门)按照职责对监管范围内生产经营单位排查治理安全生产事故隐患工作依法进行监督管理。
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按照职责对辖区内生产经营单位排查治理安全生产事故隐患工作依法综合监督管理,对其他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开展安全生产事故隐患监督管理工作进行指导、协调和监督。
第五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均有权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含县级)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报告和举报安全生产事故隐患。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接到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报告和举报后,应当按照职责分工立即组织核实和处理,所报告和举报的安全生产事故隐患应当由其他有关部门处理的,要及时书面移送其他有关部门,并形成记录备查。
第二章 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和报告
第六条 各级、各部门、各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建立安全生产定期检查制度,把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作为主要内容,加强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报告、整改等工作。
市人民政府每季组织1次全市性安全生产大检查;各县(市、区)、开发区、有关部门每2个月至少开展1次安全生产大检查;乡镇(街办)每个月至少开展1次安全生产大检查;
各生产经营单位每周至少开展1次安全生产检查。实行安全生产许可行业的生产经营单位要建立安全生产日志制度,把安全生产检查作为一项日常工作。
第七条 生产经营单位对排查发现的一般事故隐患应当立即组织有关部门、人员进行整改,及时消除事故隐患,同时对事故隐患和整改情况登记建档。对发现的重大事故隐患,应当立即向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报告。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要立即组织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事故发生,并及时向所在地政府主管部门(行业部门)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报告。报告内容应包括重大事故隐患产生的原因、现状、危害程度分析、整改方案、安全措施及有关建议等内容。
第八条 政府主管部门(行业部门)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对生产经营单位和个人报告或举报的重大事故隐患和日常检查中发现的重大事故隐患,要立即研究制定相应措施,尽快监督整改,并报同级人民政府。本级人民政府无法解决的重大事故隐患要及时向上一级人民政府报告。
第三章 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整改
第九条 生产经营单位发现重大安全生产事故隐患后应立即制定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整改方案,整改方案应包括整改目标和任务、方法和措施、经费和物资、机构和人员、时限和应急预案等内容,要做到整改责任、整改时限、整改措施、整改资金和应急预案“五落实”。
第十条 一般事故隐患由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或主管安全工作负责人指定隐患整改责任人,立即整改,及时消除隐患。重大事故隐患按照“企业负责、部门监管、政府督办、限期整改”的原则,由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组织制定隐患整改方案并负责组织实施,所在地政府主管部门(行业部门)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实施有效监管,督促限期整改。
第十一条 涉及多个部门或单位、整改难度较大的事故隐患,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列为市政府督办的重大事故隐患,明确整改主体单位、牵头督办部门、配合部门、整改措施、整改时限等,监督整改。
有关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和市直部门对列为市政府督办的重大事故隐患要成立整改领导组,召开政府常务会议和部门负责人会议进行专题研究,及时协调、指导和督促整改。
第十二条 生产经营单位对安全生产事故隐患进行整改时,应采取严密有效的安全防范措施,防止事故的发生。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除前或者排除过程中无法保证安全的,应当从危险区域撤出作业人员,暂时停产或者停止使用,坚决杜绝因隐患整改酿成事故。
第四章 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整改验收和反馈
第十三条 一般事故隐患整改结束后,由生产经营单位整改责任人验收,验收合格后报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审核签字备案。验收不合格的责令在规定限期内整改。
 重大事故隐患整改结束后,生产经营单位提出验收申请,由所在地政府主管部门(行业部门)或者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组织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或有关专家进行验收。
验收合格的,由牵头组织验收单位负责人审核签字,报同级人民政府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备案。验收不合格的,责令在规定期限内整改。
市政府督办的重大事故隐患整改情况应及时在媒体进行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第五章 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整改责任追究
第十四条 一般事故隐患未在规定期限内完成整改的,由生产经营单位对有关责任部门、人员追究责任,作出处理。
重大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未在规定期限内完成整改的,由生产经营单位将有关情况(不能完成整改的主要原因、下一步整改的具体方案等)上报所在地政府主管部门(行业部门)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处理意见报经同级人民政府同意,作出处理。
实行安全许可的生产经营单位不能按期完成重大事故隐患整改的,按照管理权限,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处理。 第十五条 未认真履行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监督管理职责的单位、部门及有关责任人员,当年目标责任考核、评先选优“一票否决”。
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未及时发现、报告和整改,酿成事故的,依法从重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第十六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关于印发生物物种资源保护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的通知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文件

环发[2003]138号




关于印发生物物种资源保护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的通知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教育部、科技部、财政部、建设部、农业部、商务部、卫生部、海关总署、国家工商总局、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林业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知识产权局、中科院、国家中医药局:


  为加强生物物种资源保护和管理,经国务院批准,由我局牵头正式建立生物物种资源保护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现将联席会议制度印发给你们。

  附件: 生物物种资源保护部际联席会议制度

二○○三年八月十八日



附件:

  生物物种资源保护部际联席会议制度

  一、部际联席会议组成人员


  召集人:

  解振华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局长

  成 员:

  刘 江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

  赵沁平 教育部副部长

  李学勇 科技部副部长

  朱志刚 财政部副部长

  陈晓丽 建设部总规划师

  张宝文 农业部副部长

  魏建国 商务部副部长

  黄洁夫 卫生部副部长

  刘文杰 海关总署副署长

  刘 凡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副局长

  葛志荣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副局长

  祝光耀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副局长

  江泽慧 国家林业局党组成员

  郑筱萸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

  张 勤 国家知识产权局副局长

  陈宜瑜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李振吉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

  二、部际联席会议联络员:

  郭培章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地区经济司司长

  谢焕忠 教育部科技司司长

  贾敬敦 科技部农村与社会发展司副司长

  李敬辉 财政部经济建设司副司长

  王天锡 建设部城市建设司巡视员、副司长

  白金明 农业部科教司副司长

  王 晖 商务部科技司司长

  祁国明 卫生部科教司司长

  王永水 海关总署政策法规司副司长

  谢 林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市场规范管理司副司长

  卢厚林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动植物检疫司副司长

  王德辉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自然生态保护司副司长

  黎云昆 国家林业局科技发展中心主任

  谢晓余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注册司副司长

  胡佐超 国家知识产权局协调管理司司长

  康 乐 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局局长

  贺兴东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教司司长

  三、工作职责

  1.研究审议国家生物物种资源(包括生物遗传资源)保护和管理的方针、政策、法规和标准。

  2.研究审议国家生物物种资源保护的各项规划和行动计划。

  3.研究审议国家重点保护和监控的生物物种资源名录。

  4.研究协调部门间的生物物种资源管理和出入境生物物种资源查验管理等有关重大事项,审议开展全国生物物种资源执法检查有关重大事项。

  5.研究协调国家生物物种资源能力建设有关重大事项。

  6.研究国际生物物种资源规则、制度和国际谈判的重大事项,并向国务院提出对策建议。

  7.国务院领导交办的其他事项。

  四、工作制度

  1.国家生物物种资源保护部际联席会议(简称部际联席会议)原则上每半年举行一次,根据工作需要可随时召开全体会议或部分成员会议。

  2.会议由召集人主持。

  3.每次会议均形成会议纪要,由召集人签发。

  4.各成员单位派1名司局级干部为部际联席会议联络员。

  5.各成员单位调整部际联席会议成员、联络员,由原推荐部门提出意见,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备案。

  6.部际联席会议的日常工作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办公室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