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中的酌定量刑情节/苏佰林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04 12:42:03   浏览:9830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刑法中的酌定量刑情节
酌定量刑情节,简称酌定情节,它虽然不是刑法明文规定的情节,但对量刑仍然起着重要影响作用。根据司法实践,常见的酌定情节主要有以下几种:
1.犯罪的手段。特定的手段作为犯罪构成要件(行为)内容时,不是量刑情节;故这里的犯罪手段是指不属于构成要件内容的手段。犯罪的手段残酷、狡猾程度,直接说明犯罪行为的危害程度,因而影响量刑,如伤害的手段是否残忍,就对量刑起影响作用。
2.犯罪的时空及环境条件。犯罪的时间、地点、环境条件不同,也能说明行为的社会危害程度不同,因而是影响量刑的因素。例如,在发生地震等严重自然灾害时犯罪,其危害性就重于在平时的犯罪,量刑时应当考虑。
3.犯罪的对象。在刑法没有将特定对象规定为构成要件的情况下,犯罪对象的具体差别,反映行为的社会危害程度,因而是量刑时需要考虑的情节。例如,盗窃救灾、抢险款物的危害性就重于盗窃一般公私财物的危害性,量刑时应区别对待。
4.犯罪行为造成的危害结果。当危害结果不是犯罪构成要件内容时,危害结果(包括直接结果、间接结果)的轻重对说明行为的社会危害性起重要作用,因而成为量刑时应斟酌考虑的重要情节。例如,同是隐匿、毁弃他人信件,其隐匿、毁弃的信件多少以及由此造成的后果不同,量刑就应有所不同。
5.犯罪的动机。犯罪动机不同,直接说明行为人的罪过程度不同,因而是量刑时必须考虑的因素。例如,同是故意杀人,有的是出于义愤杀人,有的是因为奸情杀人,其所反映的罪过程度就有差别,量刑时也应有所差别。
6.犯罪后的态度。犯罪后的态度,反映行为人的人身危险程度,因而在量刑时应当予以考虑。例如,有的人犯罪后坦白悔罪,积极退赃,主动赔偿损失,有的人犯罪后却负隅顽抗,隐匿赃物,要挟被害人,这反映出行为人的人身危险程度不同,改造的难易程度不同,在量刑时必须区别对待。
7.犯罪人的一贯表现。犯罪人的一贯表现既不是定罪的根据,也不是量刑的主要依据,但与犯罪行为有密切联系的一贯表现,却是量刑时应当考虑的因素,因为这种因素也反映行为人的人身危险程度。例如,两个盗窃相同数额财物的罪犯,一个平时经常有小偷小摸行为,一个没有不良表现,对于前者的量刑就应当重于后者。
8.前科。前科是指依法受过刑事处罚的事实(参见刑法第100条)。依法受过刑事处罚后又犯罪的,说明行为人的人身危险性较为严重,理当成为酌定量刑情节。但是,如果构成累犯或者特定的再犯(刑法第356条),则属于法定情节。

作者:苏佰林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从直销和传销定义评析直销两《条例》

周禅 熊焱*

备受各界关注的《直销管理条例》与《禁止传销条例》9月1日正式出台,其中《直销管理条例》将于12月1日开始实施,《禁止传销条例》将于11月1日实施。两条例的出台在直销业界备受关注,他们将关系直销业的未来,当然也吸引了法学界的目光。本文尝试从法律的角度对两条例的关键词滞销、传销进行分析和评价。


在汉语中,直销和传销两个词的意思区分不明显;在英文中“non-store retailing”翻译为无固定地点销售,也被称为广义的直销,“Direct selling ”翻译为狭义的直销。Direct selling 中又包括Multilevel marketing ,翻译为“多层次直销”,后者在台湾叫做“传销”。直销刚进入内地时,传销和直销两个词没有分别,只是98年,国务院《关于禁止传销经营活动的通知》出台后,传销成为非法,相关企业开始称呼为“直销”。事实上在学界,一致认为传销是直销的一种,所谓传销就是“多层次直销”。
一、传销的定义和评析
这次两《条例》的出台,定义传销为“组织者或者经营者发展人员,通过对被发展人员以其直接或者间接发展的人员数量或者销售业绩为依据计算和给付报酬,或者要求被发展人员以交纳一定费用为条件取得加入资格等方式牟取非法利益,扰乱经济秩序,影响社会稳定的行为。”根据《国务院法制办、商务部负责人就禁止传销条例答记者答问》对传销的解答,《禁止传销条例》规定的“传销”也就是学界所认为的“多层次直销”,当然也包括“金字塔欺诈”。《禁止传销条例》第七条具体列举了传销的三种形态,下列行为,属于传销行为:
(一)组织者或者经营者通过发展人员,要求被发展人员发展其他人员加入,对发展的人员以其直接或者间接滚动发展的人员数量为依据计算和给付报酬(包括物质奖励和其他经济利益,下同),牟取非法利益的;此项规定就是我们俗称的“拉人头”,通过发展下线获取佣金,具体分解为以下几个方面:
1、 行为主体为组织者、经营者
2、 为牟取非法利益
3、 发展人员(下线)
4、 要求下线再发展下线
5、 以下线发展的人数(直接或间接)计酬
(二)组织者或者经营者通过发展人员,要求被发展人员交纳费用或者以认购商品等方式变相交纳费用,取得加入或者发展其他人员加入的资格,牟取非法利益的;(即骗取入门费,入门费或存货负担换取入门资格或发展他人资格)具体分解为以下几个方面:
1、 为主体为组织者、经营者
2、 为牟取非法利益
3、 发展人员(下线)
4、 交纳费用(入门费)或者认购商品(存货负担,无退货限制要求)等变相交纳费用
5、 作为交换,被发展人员获取加入资格或者发展人员(下线)资格
6、 不要求下线再发展下线
(三)组织者或者经营者通过发展人员,要求被发展人员发展其他人员加入,形成上下线关系,并以下线的销售业绩为依据计算和给付上线报酬,牟取非法利益的。(即团队计酬,发展下线以下线业绩计酬,属于多层次直销)具体分解为以下几个方面:
1、 为主体为组织者、经营者
2、 为牟取非法利益
3、 发展人员(下线)
4、 要求下线再发展下线
5、 以下线的销售业绩为依据计算和给付上线报酬

《禁止传销条例》是以第二条和第七条分别以概括式和列举式对传销行为进行了规定,但是从立法技术上而言,此两条的规定并没有明确地区别传销和其他正常经营活动的界限,容易造成误解,纯属立法的不严谨。
首先,从上面对三种传销行为的具体分析,此三种行为就是第二条规定的具体化,其实也说不上具体化,实际上就是对第二条的分解,第二条就是第七条三句话的在语文上的合成而已。第七条并没有在第二条基础上传达更多的信息。而第二条的“扰乱经济秩序,影响社会稳定”的表述则表明了传销这种违法行为所侵犯的客体是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稳定。
其次,对“牟取非法利益”的规定,第二条和第七条都有规定组织者和经营者通过一系列的手段或方式牟取非法利益。笔者对“非法利益”不甚理解,本来,上述两条的组织者和经营者所采取的上述一系列手段和方式是被该条例确定为非法,而组织者和经营者因此所牟取的利益当然就是“非法”利益,不会存在利用上述的手段和方式还可以牟取合法利益。因此大可不必在“利益”前加上非法作为限定。这种法律语句在我国的其他法律上也有出现,如《刑法》第165条。
再次,笔者认为,第七条第二款第二项规定的传销行为有些歧义,此项规定为“(二)组织者或者经营者通过发展人员,要求被发展人员交纳费用或者以认购商品等方式变相交纳费用,取得加入或者发展其他人员加入的资格,牟取非法利益的。”根据该项规定,笔者可以得出“组织者或者经营者通过发展人员,要求被发展人员交纳费用或者以认购商品等方式变相交纳费用,取得加入的资格,牟取非法利益”的行为就是传销行为。换言之,组织者或者经营者收取被发展人员交纳的费用,授予其加入“组织或计划”的资格,以此获取利益的行为就是传销行为,同时,该项对“组织或计划”(虽然该项没有具体提出“组织或者计划”的概念,笔者理解为“加入”的对象应该是组织者或者经营者的“组织或者计划”)的性质没有限定。如果上述理解成立的话,现实生活中很多交易就是传销了,也就是“非法”了。因此,该项规定是明显的不严谨。
另外,通过对第二条和第七条的分析,我们知道传销行为的主体应当是组织者和经营者,虽然传销行为的构成还存在着其他人员的参与,即被发展人员。当然,组织者和经营者的传销行为被条例认定是违法行为,然而被发展人员参与传销的行为到底是不是违法行为呢?
笔者认为,这需要看被发展人员是否有转变为组织者或经营者,如果转变成为组织者或者经营者,从事第二条和第七条规定的行为,即为传销行为;如果没有转变为组织者或经营者,只是应组织者或经营者(或上线)的要求发展其他参与人员从事第七条第二款第一项和第三项的行为,或者应第七条第二款第二项的规定的上线的发展,被发展人员交纳费用或者以认购商品等方式变相交纳费用,取得加入或者发展其他人员加入的资格后继续发展其他参与人员,此类行为是发展行为(无论此发展行为系介绍还是诱骗、胁迫),应当属于违法行为,根据第二十四条第二款的规定应当承担责任;第三种情况是,如果被发展人员只是应第七条第二款第一项所规定的上线的发展,参加“组织或计划”并没有其他发展行为,或者只是应七条第二款第三项所规定的上线的发展,从事销售行为,而没有其他发展行为,或者只是应第七条第二款第二项的规定的上线的发展,被发展人员交纳费用或者以认购商品等方式变相交纳费用,取得加入或者发展其他人员加入的资格而并没有发展其他人的行为,此种情况的北发展人员处于传销组织或计划的最低端或最终端,他们的参与行为是否属于违法行为,应否承担责任呢?笔者认为,他们的行为不能应当认定为违法,因为他们没有传销行为(作为组织者或经营者),也没有发展行为,此类被发展人员还有可能是受害者,由于他们的认识能力,和信息的获取不足,被欺骗或者被胁迫加入、参与传销。对于此类人员的参与行为当然不能认为是违法行为,但是规定为“有本条例第七条规定的行为,参加传销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可以处2000元以下的罚款。”笔者认为,此规定明显与该条例第一条的规定相冲突,也不符合基本法理。第一条规定为“为了防止欺诈,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保持社会稳定,制定本条例。”可见,本条例的首要任务是防止欺诈,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第二十四条第三款却认定所有参加传销行为系违法,并应当承担罚款的行政责任。笔者认为对不加区分的参与行为均认定为违法并承担责任的规定不妥,特别是在执法过程中不能很好保护一般参加人员的利益。
虽然,有关人士在《国务院有关负责人就禁止传销条例答新华社记者问》中解答传销活动中不同人员相应的法律责任时,区分了三种情况:一是对传销的组织者和骨干分子,设定了最高200万元的罚款,对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二是对于一般参加人员,予以告诫;三是对多次参加,屡教不改,虽不属于骨干分子,但又确实诱骗他人并给他人造成损失的传销参加者,由工商部门责令停止违法活动,可以处2000元以下的罚款。
从以上的解答,我们可以看出与解答内容进一步明确了条例的规定。比如,解答认为对于一般的参与人员,处理的办法是予以“告诫”,可以理解为工商部门责令其停止违法活动。“告诫”是条例当中所没有规定的一种处理方式,也不属于法定的处罚方式,可以明确的是,对于此种情况是属于违法行为,但不可以处以2000以下罚款。另外对于多次参加,屡教不改,虽不属于骨干分子,但又确实诱骗他人并给他人造成损失的传销参加者,由工商部门责令停止违法活动,可以处2000元以下的罚款。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条例对于传销行为的民事责任没有涉及。笔者认为,即便如此,根据我国的民事法律,对于受欺骗和胁迫的一般参加者而言,他们损失的利益是应当得到返还的。至于其他被发展人员介绍而自愿参加传销的一般参加人员,笔者认为,虽然其参加行为属于违法,但在其相应的行政责任承担外,一般参加人员的损失可依据民事法律规定获取赔偿。
二、直销的定义和评析
“直销,是指直销企业招募直销员,由直销员在固定营业场所之外直接向最终消费者(以下简称消费者)推销产品的经销方式。”
我们可以分解为:
1、 直销是一种经销方式
2、 企业招募的直销员不是本企业正式员工,不属于劳动关系。
3、 人员推销,直销员直接向消费者推销。区别于电视直销、广告媒体、等向消费者推销的方式(如戴尔)。
4、 推销行为在固定场所之外,此处的固定场所系直销公司的场所。交易的发生无固定地点。
5、 推销的对象是最终消费者,最终消费者一般理解为人员,当然严格的讲也不限于人员。(理由)
6、 直销活动的主体是符合条件的企业和人员,即直销企业和直销员。他们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才能成为直销的主体。
7、 直销的产品范围只能是授权部门公布为准,不能超出范围。

石家庄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办法

河北省石家庄市人民政府


石家庄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办法

(1996年7月10日市人民政府第四十一次常务会议通过,1996年7月19日市人民政府令第76号发布)
第一条 了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素质,主动、有效地为经济建设和“科教兴市”战略服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有关法律法规及《全国专业技术人员继
续教育暂行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办法所称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是指人事行政部门组织对市属以下企事业单位在职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知识技能补充、更新、拓宽和提高的追加教育。
第三条 续教育应坚持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为指导,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原则,按照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
的专业技术人员。
第四条 继续教育应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用一致、按需施教、讲求实效的原则,促使专业技术人员结合本职工作学习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提高
创造能力、业务技能和管理水平。
继续教育实行统一规划、分级管理、分单位实施,鼓励和支持各单位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继续教育和专业技术人员利用业余时间学习。
第五条 加和接受继续教育,是专业技术人员的权利和义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阻挠或拒绝。
第六条 级人民政府和人事行政部门对在继续教育工作中作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应予以奖励。
专业技术人员所在单位对在继续教育学习中成绩显著的人员,应予以奖励。
第七条 家庄市人事局是全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主管部门,负责全市继续教育的规划、指导、协调、服务和检查监督。县(市)、区人事行政部门主管本辖区专业技术人
员继续教育的工作。
市直和县(市)、区各部门负责本系统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
第八条 事行政部门可建立继续教育基金,基金使用受财政、审计部门的监督。继续教育基金由下列部分构成:
(一)每年列入财政预的继续教育经费;
(二)社会各界自愿捐资赞助。
企事业单位应在职工教育经费中列支继续教育费用个人应交纳一部分费用。
第九条 人事局应根据上级的规划、科目指南和本市的实际需要,编制本市的继续教育计划。其内容应具有先进性、针对性和实用性。
第十条 事行政部门应建立继续教育登记、统计、评估、奖励制度,并对继续教育结果实施跟踪考核。
第十一条 关部门和继续教育对象所在单位应根据市人事局下达的年度继续教育计划,结合本系统、本单位实际,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学习。
企业根据生产经营和发展需要,举办的继续教育培训班,其教育内容经市人事局审核备案后,可纳入继续教育管理范畴。鼓励继续教育对象利用业余时间,按照年度继续教育计划,自
修继续教育课程。
第十二条 业技术人员所在单位在继续教育工作中,应履行以下职责:
(一)根据全市的继续教育计划制定本单位的教育方案,并组织实施;
(二)保证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的时间、学习经费和国家规定的工资、保险、福利待遇,提供必要的条件和便利;
(三)按规定对专业技术人员接受继续教育情况进行统计和考核;
(四)接受上级主管部门和人事行政部门的检查、指导和监督。
第十三条 续教育对象所在单位应按照教育、考核、使用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健全继续教育的制度。
第十四条 等院校、科研院所、社会团体和其他企事业单位设立从事继续教育的机构,须持有市级以上人事行政部门颁发的委托证书,并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
(二)有符合规定标准的教学场所及设施、设备等;
(三)有适应的教学和管理人员。
第十五条 事继续教育教学的人员,应在专业学科上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并具有高等学校教师资格或者市人事局颁发的继续教育师资证书。
第十六条 续教育机构享有下列权利:
(一)按照管理制度自主管理;
(二)按照全市继续教育计划组织实施教学活动;
(三)对接受教育者进行学习管理;
(四)按照有关规定收取费用。
第十七条 续教育机构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执行继续教育的标准,保证继续教育的质量;
(二)接受人事行政部门的指导;
(三)为人事行政部门提供受教育者的学习成绩及其他有关情况;
(四)为受教育者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和便利。
第十八条 年接受继续教育学习的时间,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不少于72学时、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不少于56学时、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不少于40学时。各单位根据工作
实际,可占用一定比例的业余时间。专业技术人员接受继续教育时享有下列权利:
(一)在脱产学习期间,享受国家规定的工资、保险和福利待遇;
(二)继续教育权利受到侵害时,有权向所在单位上级行政主管部门或人事行政部门提出申诉。
第十九条 业技术人员接受继续教育时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遵守法律、法规和继续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二)服从所在单位的继续教育安排,完成继续教育规定的学习任务;
(三)在接受继续教育后,应按有关规定为所在单位服务。
第二十条 〖下列方式接受继续教育的专业技术人员,应当与所在单位就接受继续教育后的服务等事项订立书面合同:
(一)在国连续脱产学习半年以上或半脱产学习一年以上的;
(二)派出到境外进修学习的。
第二十一条 业技术人员可通过下列形式接受继续教育:
(一)参加继续教育机构举办的各种进修班、研修班和培训班;
(二)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和学术讲座;
(三)出境进修;
(四)参加其它形式的高等专业知识学习。
第二十二条 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需经市人事局会同有关部门分专业统一组织考试、考核后,方能认定。
第二十三条 续教育证书由市人事局统一颁发。
继续教育对象所在单位的主管部门和继续教育机构应对专业技术人员接受继续教育情况进行登记、考核。人事行政部门对证书的登记内容进行审核验证。
专业技术人员接受继续教育情况的考核结果记入业务档案和继续教育证书,作为连续记载接受继续教育情况的凭证和评聘及晋升专业技术职务的必备条件。
第二十四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二条第二项规定的,由人事行政部门予以通报并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拒不改正的,可予以警告;对负有直接责任者,由县级以上人事行政
部门或其主管部门予以行政处分。
第二十五条 业技术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所在单位可根据情节轻重,予以通报批评、不予报销学费、责令退还学费、缓聘或解聘其专业技术职务、不准申报评审相应专业
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一)不服从本单位继续教育学习安排的;
(二)未经单位批准,擅自放弃学习的;
(三)学习期间违反有关规定造成不良影响的;
(四)未完成继续教育学习任务,修业不合格的;
(五)接受继续教育后不按规定为所在单位服务的。
第二十六条 人事行政部门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可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向人民法院起诉。
第二十七条 家庄市人事局可根据本办法制定实施细则。
第二十八条 办法自1996年8月1日起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