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如何应对《侵权责任法》下的产品责任惩罚性赔偿规定/阚凤军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5-31 11:07:39   浏览:8736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企业如何应对《侵权责任法》下的产品责任惩罚性赔偿规定

阚凤军


  2009年12月2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侵权责任法》,该法对于侵权责任领域的规定非常具体,相关规定将对社会各个领域产生非常大的影响。本文针对《侵权责任法》第四十七条关于产品质量责任惩罚性赔偿的规定,就产品质量责任惩罚性赔偿的构成、影响及制造业如何应对等问题进行初步分析与探讨。

一、 惩罚性赔偿条款的构成要件

  《侵权责任法》第四十七条规定:明知产品存在缺陷仍然生产、销售,造成他人死亡或者健康严重损害的,被侵权人有权请求相应的惩罚性赔偿。结合上述规定,具体分析如下:

1、 赔偿主体

  根据《产品质量法》及《侵权责任法》的规定,承担产品惩罚性赔偿的责任主体即可能是产品的生产者、也可能是产品的销售者。如产品的缺陷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则生产者是最终的赔偿义务主体;如产品的缺陷是销售者原因引起,则销售这是最终赔偿义务主体。需要注意,产品的承运人是不承担产品责任的,如果产品的生产者或销售者能够证明产品缺陷因承运人的原因导致,则可向该承运人追偿。因此,惩罚性赔偿主体是产品的生产者和/或销售者。

2、 产品存在缺陷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第四十六条规定:“本法所称缺陷,是指产品存在危及人身、他人财产安全的不合理的危险;产品有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是指不符合该标准。
  通说认为:产品缺陷包括设计缺陷、制造缺陷和警示缺陷。
  设计缺陷是指产品在设计过程中,产品的结构、配方等方面存在不合理的危险。
  制造缺陷是指产品在制造过程中,因原材料、配件、工艺等存在错误而导致产品存在不合理的危险。

  警示缺陷,也被称为指示缺陷、经营缺陷,就是产品在经销过程中,因没有适当的指示和警告而使产品存在不合理的危险。
  市场流通的许多产品,因产品本身特性或对周围环境的高要求等构成对使用者人身及财产方面一定程度的危险,如果没有或者缺乏恰当的警告和指示,使用者对上述危险及正确使用、避免危险的方法一无所知或没有足够了解,产品因此就构成警告缺陷。生产者和销售者没有履行其提出警告的义务,或者履行得不够,就构成侵权。一般产品的最终使用者应得到警告,而且警告必须足够明显醒目,内容应恰当充分。

3、 生产者或销售者“明知”

  主观上的“明知”是责任承担者承担惩罚性赔偿的重要构成要件,但何种情况下构成企业的“明知”,尚无法律明文规定或司法判例支持。个人认为在下列情况下,应构成企业的“明知”:

A曾经发生过相关产品的损害报告或案例;
B产品被相关检测部门出具缺陷检验报告;
C 产品已由国家相关部门发布召回公告;
D 企业内部认为产品存在缺陷;
E 导致产品存在缺陷的零部件的制造商已通知产品生产者的产品缺陷信息。

4、 无视产品缺陷,继续生产或销售

  既然是惩罚性赔偿,必然要求侵权人在主观上恶意非常明显,为实现其暂时的商业利益,而置产品使用者的合法权益于不顾。问题的关键仍然是如何判断企业主观上的“明知”,在此不再赘述。

5、 造成他人死亡或严重健康伤害

  如果产品缺陷导致他人死亡,构成产品的严重伤害没有任何异议,但严重健康伤害的判断标准则有待探讨。是否可以参照有关公民伤残鉴定标准为主要依据,并结合产品所造成精神上的损害进行综合判断,值得思考。

二、 惩罚性赔偿的积极影响

  惩罚性赔偿影响比较大,这也是《侵权责任法》拟定惩罚性赔偿条款过程中引发热烈讨论的原因。比如有的学者认为该规定可能导致消费者大规模起诉、“王海”类型的消费者大量涌现、企业管理成本及诉讼成本大幅度上升等。我个人认为相关规定具有重大的意义:

1、 它将督促企业必然严格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进行规范化运作,加强企业内部生产流程及产品质量等方面控制手段;

2、 逐步改变中国企业形象,不再单纯盈利而不顾整体社会利益,提高企业的社会责任感;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网络工作实施方案

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网络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2002年3月21日)
教体艺函〔2002〕1号



  现将《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网络工作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已承担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网络工作任务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按照该《方案》要求,认真开展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工作。

  原我部办公厅印发的《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网络工作方案(试行)》(教体艺厅[1999]6号)同时废止。

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网络工作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全面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根据经国务院批准,原国家教委等六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中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查研究结果和加强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意见》[(87)教体字022号]精神,决定建立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网络(以下简称监测网络),每2年开展一次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工作。为做好此项工作,特制订本方案。

一、建立监测网络的目的

掌握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发展动态,为进行学校体育卫生方面的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为学校体育卫生及教育学的科学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为有针对性地开展和改进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为客观评价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质量和效果提供科学依据;

建立2年一次的教育部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公告制度,推动学校卫生信息化管理工作。

二、监测网络的组成、主要任务与管理体系
  监测网络由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中心(以下简称监测中心)、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站(以下简称监测站)、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点学校(以下简称监测点校)组成。
  监测中心的主要任务是:
  对各地监测站的监测工作进行业务指导与质量控制;对各监测站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数据进行汇总统计与分析;拟订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公告;对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存在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并拟定相应干预措施。

  监测站的主要任务是:
  负责本地区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工作;负责本地区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数据的汇总与上报工作;对本地区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进行分析。

  监测站可设在地级中小学卫生保健所、高等院校校医院或其他体育卫生专业机构内。

  监测点校的主要任务是:
  负责本校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的各项组织工作,配合当地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站完成对学生的测试工作。
  监测网络必须在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下开展监测工作。教育部直接对监测中心进行业务管理与指导,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教育部的安排,具体负责本地区的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工作并管理本地区监测站及监测点校。

三、监测站、监测点校与监测对象的确定

1. 监测站:
  在辽宁、黑龙江、北京、内蒙古、江苏、福建、广东、湖南、重庆、云南、甘肃、新疆、湖北、河南等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分别设立中小学监测站1-2个、大学监测站1个。

2.监测点校:
  (1) 原则上延用2000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点校,有调整时必须向教育部说明理由。
  (2)监测点校的数量以能满足最低样本量为准,由各地自行确定。

3.监测对象:
学生体质健康经常性监测对象为7-22岁在校学生。

四、抽样方法

  监测采用整群抽样调查方法。

  首先确定监测点校,再以年级分层,以班为单位随机整群抽样构成监测样本。

  随机整群抽样时,所抽取的班级数以能满足最低监测样本数为限。

五、样本分组与样本数

  样本分组:7-22岁汉族学生按城、乡、男、女分为四类,每岁一组,共64个年龄组。

  样本数:每个中小学监测站最低总样本数为5760人(按城、乡、男、女四类共48个年龄组,每类每个年龄组120人)。

  每个大学监测站监测总样本数为:1600人(按城、乡、男、女四类共16个年龄组,每类每个年龄组100人)。

六、检测项目

  按照《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检测项目表》(见附1),其中血红蛋白、粪蛔虫卵为4年检测一次,两个项目交叉进行。

七、检测队伍的组成

  以各监测站为基本单位组织检测队伍。检测队伍应尽可能吸收历次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检测骨干人员,以当地中小学卫生保健所卫生技术人员及学校校医、体育教师为骨干队伍。

八、实施安排
  每2年进行一次监测,即:偶数年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检测工作,奇数年发布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

  监测年9月-11月进行现场检测。

  监测年12月各监测站按统一软件进行数据录入。

  发布年1月底以前各监测站将录入软盘或数据报送至监测中心。

  发布年2月-4月监测中心对数据进行验收和统计分析。

  发布年的上半年公布监测结果。


九、经费与检测仪器设备

  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工作经费按照分级管理、多渠道筹措的原则,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商财政等有关部门予以解决。教育部对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工作给予适当的经费补贴。

  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工作应与学校体育卫生日常工作紧密结合,尤其要与学生健康体检、“六病”防治、体育考试(达标活动)、教育督导等项工作有机结合,避免重复检查。与学生健康体检结合的监测项目可以按照有关规定,参照当地正常体检标准收费。

  监测网络采用统一要求的检测仪器和管理软件,各监测站应按照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监测)的统一规定要求配备或补充相应的仪器设备和管理软件。

  监测网络采用统一监测卡片,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按统一规格自行印制(样式见附2)。

附:1.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检测项目表(略)
  2.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监测卡片(一)(二)(略)


宁波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废止《宁波市砂石灰市场管理规定》的决定

浙江省宁波市人大常委会


宁波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废止《宁波市砂石灰市场管理规定》的决定

(2011年10月28日宁波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五次会议通过)


宁波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五次会议决定:

  《宁波市砂石灰市场管理规定》已不适应当前砂石灰市场管理的实际需要,予以废止。

  本决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